李承乾退出太极殿后,并未直接返回东宫,而是转道去了尚书省,亲自督促户部与工部,尽快落实接收高句丽粮秣与俘虏的细则。
他深知,此事不仅关乎新政推进,更是展示太子府办事效率、进一步树立威望的机会。
在尚书省值房内,李承乾召集了相关官员,直接将父皇的旨意与自己的要求细化。
“粮食入库,分作三部分。”
他指着户部呈上的预案,条理清晰地说道,“三十万石即刻调往河北,填补今夏可能出现的军需民食缺口,由马周统一调度,优先用于以工代赈项目。
十万石存入洛阳含嘉仓,以备关中不时之需。剩余十万石,速运青州,作为盐场、港口工酬及海运船队储备。”
“至于那十二万三千余俘虏,”他转向工部官员,语气凝重,“首要之事,是救治、安抚。即刻从太医署抽调人手,会同地方医官,于俘虏暂驻之地设立医棚,发放药物、粥食,恢复其体力。
甄别工作需同步进行,工部要派员协同,重点筛选懂土木、水利、舟船、冶炼等技艺之人,或有管理经验者,登记造册。此乃宝贵人力,不可轻忽。”
他特别强调:“所有安置、雇佣,必须遵循自愿原则,按之前议定的‘工酬制’支付钱粮,严禁强征、克扣。
此事,杜构,你亲自负责监察,若有官吏阳奉阴违,一经查实,严惩不贷!”
杜构如今已是他麾下得力干将,负责诸多杂务的具体执行,连忙躬身领命。
李承乾雷厉风行的作风和细致周到的安排,让在场的官员无不凛然遵行。
一道道指令迅速从尚书省发出,整个官僚机器围绕着这批特殊的“战利品”高效运转起来。
与此同时,高句丽正使泉盖文回到驿馆后,内心的**与焦虑并未平息。
他深知荣留王和高句丽国内主流势力对大唐的戒惧与不甘,此次进贡实属无奈。
他必须摸清大唐,尤其是那位太子殿下更深层的意图。
是夜,泉盖文以“答谢天朝赏赐”为名,秘密拜访了朝中一位以“持重”著称的老臣——长孙无忌。
他带来了高句丽的特产珍宝,言语间极尽恭维,试图探听口风。
“长孙司徒乃国之柱石,深得天可汗信任。
下臣冒昧,只想请教,天朝如今国势日隆,太子殿下英睿果决,锐意进取,不知…对我高句丽,日后是何章程?”泉盖文小心翼翼地问道,刻意提到了李承乾。
长孙无忌何等人物,岂会看不出他的用意。他捋着胡须,笑容温和,话语却滴水不漏:“泉大使多虑了。
陛下胸怀四海,以德服人。太子殿下年轻有为,所思所想,皆是为国为民。
只要高句丽谨守臣节,勿生事端,遵循盟约,天朝自然待之以诚,保境安民,共享太平。”
他绝口不提任何具体方略,将大唐的立场包装在“德”与“太平”的大义之下。
泉盖文心中暗骂老狐狸,却也不敢再深问,只得讪讪而归。
他从长孙无忌的态度中,更加确信大唐,特别是太子,对高句丽绝无可能仅满足于表面的臣服。
那份隐藏在“天朝气度”下的锋芒,让他如坐针毡。
他连夜修书,将所见所闻,尤其是太子李承乾在朝堂上的表现及其对青州、海运的重视,详细记录,命心腹以最快速度送回国内。
数日后,第一批经过初步救治和甄别的俘虏,开始分批向山东、河北等地输送。
通往青州的官道上,出现了一支特殊的队伍。他们大多衣衫破烂,面容憔悴,眼神却带着一种重回故土的茫然与一丝微弱的期盼。
队伍中,不乏一些虽然年老,但腰背依稀挺直,目光中残留着军旅痕迹的老兵。
李承乾在杜构的陪同下,亲自到长安城外十里长亭,为即将前往青州的第一批“工营”人员送行。
他没有摆出太子的全副仪仗,只带了少量侍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
【www.258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