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8小说网

第134章 提前出世的微波炉


二月底的一天,党建国接到刘飞的通知:

“建国,朱教授那边有重大突破,指名道姓请你过来一趟!”

语气里带着一丝兴奋和……不易察觉的看好戏的意味?

党建国赶到科工委后勤处那个临时充当实验室的大仓库。

一进门,就看到朱教授和他的几个核心助手正围着一个银灰色、布满散热鳍片、体积堪比一台12寸黑白电视机的金属盒子忙碌着。

盒子连接着复杂的线路和冷却水管,旁边还立着一个笨重的变压器和冷却水箱。

“朱教授!效率真高啊!这才几个月,微波炉都造出来了?”

党建国眼睛一亮,笑着上前打招呼,下意识以为这就是成品。

朱教授闻声转过身,脸上带着混合了巨大成就感和深深尴尬的复杂表情,搓着手,有些不好意思地指着那个“大铁疙瘩”:

“党……党科长,您误会了。

这个……这个不是微波炉。

这个,就是您图纸上要求的,微波能量源的核心——磁控管。”

“什么?!”党建国的笑容瞬间僵在脸上,眼睛瞪得溜圆,难以置信地指着那个庞然大物,“这玩意儿……就是磁控管?!它……它怎么这么大?!”

他脑子里后世那些小巧的磁控管形象瞬间碎了一地。

这体积,塞进微波炉?那微波炉得做成棺材那么大!

朱教授的脸更红了,想起自己去年12月还信誓旦旦保证能按时搞定,结果拖到现在才拿出这么个“巨无霸”,语气带着浓浓的歉意和一丝技术宅的委屈:

“是啊,党科长,就是这个。我们……我们尽力了!”

他深吸一口气,开始如数家珍地解释这个“巨无霸”的来之不易:

“就说阳极谐振腔:您要求用高纯度无氧铜(OFHC),表面还要镀镍处理,这个我们按您最早给的思路,反复试验铸造和精加工工艺,算是基本掌握了,废品率也降下来了。”

“然后是阴极材料:这才是真正的拦路虎!您要求直热式阴极,钨铼合金丝绕制,工作温度要飙到2200-2400℃!

老天爷!铼(Re)这种稀有金属,国内产量几乎为零!

我们动用了所有关系,才从实验室级别的储备里抠出一点点,纯靠手工绕制,成品率低得吓人!高温下的稳定性和寿命还在测试……现在才开始能够小批量制取,工业化制取还需要点时间。”

“还有那永磁体:“您点名要的钕铁硼(NdFeB)永磁体……唉!”

朱教授重重叹了口气,脸上写满了“不堪回首”,苦涩的说到:

“为了达到您要求的强磁场强度,我们联合了八所顶尖大学的材料实验室,日夜不停地搞了整整四个月!

配方、烧结工艺、充磁……每一步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废掉的原料能堆满你的办公室!

光是稀土分离提纯这一步,就差点把几个老教授累进医院!

现在勉强能做出符合要求的样品,但成本……有些高,不过技术路径走通了,后续应该很快会降下来。”

“最痛苦的是密封与绝缘材料:高温、高压、强磁场环境下的密封和绝缘也是个老大难!

又是几个学校的化工、材料组联合攻关,试了不知道多少种配方,得亏你提前说了陶瓷材料等方向,才搞出勉强能用的特种陶瓷和聚合物复合材料,现在还需要点时间优化组合。”

朱教授一口气说完,带着一种“我们真的尽力了,你看我们多不容易”的幽怨眼神,直勾勾地盯着党建国。

那眼神仿佛在说:“你画的饼(图纸)太超前了!你知道我们这几个月是怎么过的吗?!”

党建国被看得心里发毛,后背直冒冷汗。

他这才真正体会到,材料科学和精密加工工艺,在这个百废待兴的五十年代,是何等恐怖的“天坑”!

后世那些看似平常的零件,背后是整个国家工业体系的支撑。

他以为提供了原理和关键材料名称就能速成,简直是天真的穿越者思维!

他压下心中的震撼和一丝愧疚,小心翼翼地问出了最关心的问题道:

“朱教授,那……现在这个磁控管,还有那些关键材料,能实现……嗯……小批量稳定制备吗?”

他把“量产”这个词咽了回去,感觉现在提这个要求有点残忍。

朱教授一听这个,腰杆瞬间挺直了,脸上重现技术领军人物的骄傲的说到:

“能!必须能!整个制备工艺流程,我们已经完全跑通!虽然慢点、难点,但绝对稳定可控!以目前我们整合的资源,一个月稳定产出1000套核心组件(磁控管+关键耗材替换包)不成问题!”

此刻的朱教授,睥睨天下!

“1000套?!”党建国惊喜地差点跳起来,“太好了!朱教授,你们团队真是太厉害了!”

这效率,在这个年代简直是奇迹!

要知道,现在的电子管玻璃管还是人工用嘴吹的呢,不过这次算是突破了一些关键技术。

然而,朱教授脸上的骄傲只维持了三秒,就像泄了气的皮球一样垮了下去,声音也低了好几度:

“党科长……不是‘我们团队’几个人……是靠六个大学的顶尖实验室通力协作,提供关键原材料和半成品。

我们这边主要是负责总装、调试和核心工艺控制。

真正动手组装的,是后勤处支援的那几位国宝级的老师傅,没他们那双‘神手’,光有材料也白搭……”

他指了指角落里几位穿着工装、沉默寡言、眼神锐利如鹰的老师傅。

党建国刚刚升起的希望瞬间被浇灭大半,脸色黑得像锅底。

合着这“小批量量产”是靠压榨全国顶尖实验室资源和消耗国宝级技工才勉强实现的?

这成本……他不敢想!

这离他设想的“工厂化生产”差了十万八千里!

这哪是量产,这是国家级科研项目的手工作坊模式!

刘飞的飞来了“温柔一刀”:“结账吧!”

就在党建国被“小批量量产”真相打击得风中凌乱时,一直抱着胳膊在旁边看戏的刘飞,笑眯眯地开口了,语气轻松得像在菜市场买菜:

“建国啊,东西你也看到了,效果你也满意了。那咱们……把账结一下?”

“账?实验费用是吧?应该的!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

【www.258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