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8小说网

第168章 TACO


在纽约那间能俯瞰整个中央公园的公寓里,空气中还残留着告别派对上香槟的微甜气息。柳如烟正兴致勃勃地在平板电脑上浏览着关于墨西哥坎昆的阳光沙滩和奇琴伊察玛雅金字塔的图片,眼中闪烁着对那片热带国度的无限向往。

“陆沉,你看,这里的海水是果冻色的!我们是不是可以去学潜水,看看水下的世界?”她兴奋地将平板递给正在一旁整理行李的陆沉。

陆沉接过平板,却没有看上面的图片,而是将它放到一边,然后从背后拿出了那张早已被他们标注得满满当当的美国地图,摊开在桌上。他的脸上,带着一种惯有的、深思熟虑后的温柔笑容。

“小土豆,在跨越边境,去探索一个全新的国度之前,我有一个小小的提议。”

柳如烟有些疑惑地看着他:“什么提议?我们不是已经决定去墨西哥了吗?粉丝们都快把Taco的攻略刷爆了。”

陆沉笑着指了指地图的东北角,那个紧邻着纽约的地方。“你看,我们这一路,从西部的自然旷野,到南部的文化熔炉,再到华盛顿的**心脏和纽约的金融大脑……我们似乎已经触摸到了这个国家的骨骼、血肉与灵魂。但是,我总觉得,我们还缺少了最关键的一环——去探寻这个国家最初的‘心跳’,那一声宣告它诞生的啼哭。”

他的手指,在地图上,轻轻地点在了一个名字上——波士顿。

“在墨西哥的热情奔放开始之前,我想,我们应该先去这里。去走一走那条红砖铺成的‘自由之路’,去看一看当年倾倒茶叶的那个港口,去听一听那些在古老议会厅里回荡了两个多世纪的、关于独立与抗争的呐喊。我们去看看,那些写在《独立宣言》里的理想,最初是在怎样一片土地上,由怎样一群人,用怎样的勇气和牺牲点燃的。完成了这最后一站,我们的美国之旅才算真正画上了一个完整的句号。然后,我们再毫无牵挂地,奔向拉丁美洲的阳光。”

陆沉的话,像一颗投入湖面的石子,在柳如烟的心中激起了层层涟漪。她瞬间明白了陆沉的用意。墨西哥的旅程固然令人期待,但波士顿,这个充满了历史厚重感的名字,却像是这本“美国之书”最精彩的序章,不读,便无法真正理解全篇。

她的眼中,再次燃起了那种对知识与探索的渴望,比对阳光沙滩的向往更加炽热。

“好!”她用力地点头,毫不犹豫地说道,“就这么定了!在去吃Taco之前,我们先去上一堂最生动的美国历史课!下一站,波士顿!”

于是,在无数粉丝对墨西哥之旅的翘首以盼中,他们的社交平台上,一条新的动态让所有人感到了意外,却又在短暂的惊讶后,爆发出更强烈的期待。

标题充满了对历史的回溯与对旅程完整性的追求——“暂缓南下,溯源而上!‘往后余生’美国终章,**摇篮波士顿!”

【波士顿?!我以为下一站是墨西哥!这急转弯我喜欢!】

【从纽约到波士顿!太棒了!这才是真正的美国东海岸深度游!历史迷狂喜!】

【自由之路!波士顿倾茶事件!哈佛大学!我的天,这个目的地比墨西哥更让我激动!】

【陆总的格局!在离开一个国家前,要先完整地理解它。这趟旅行的意义又升华了!】

就这样,他们退掉了飞往坎昆的机票,转而购买了两张从纽约宾州车站开往波士顿南站的Acela特快列车票。

当火车平稳地驶出纽约,窗外的钢铁森林逐渐被新英格兰地区连绵的绿意和古朴的小镇所取代时,柳如烟感觉到一种截然不同的氛围。如果说纽约是喧嚣的、现代的、向世界张开双臂的,那么通往波士顿的这条路,则显得内敛、宁静,充满了时间的沉淀。

不到四个小时,他们便抵达了波士顿。

一走出车站,柳如烟便立刻爱上了这座城市。这里没有纽约那种令人窒息的压迫感,天空显得更高更蓝。街道不宽,两旁是大量的红砖建筑,充满了浓郁的欧洲风情。路上的行人步履从容,脸上带着一种书卷气的优雅。空气中,似乎都弥漫着一股淡淡的、来自查尔斯河的咸湿水汽和古老图书馆的书香。

他们没有选择现代酒店,而是在历史悠久的灯塔山(BeaconHill)社区,租下了一套经典的褐石建筑顶层公寓。当出租车行驶在狭窄的、由鹅卵石铺就的街道上,看着两旁亮着复古煤气灯的红砖联排别墅时,柳如烟感觉自己仿佛穿越到了《小妇人》的电影场景里。

公寓内部经过了现代化改造,但依然保留了壁炉、木地板和凸窗等经典元素。从窗户望出去,可以看到对面屋顶别致的烟囱和远处州议会大厦的金顶。

安顿下来后,他们开启了在波士顿的第一场直播。

标题充满了对这座城市历史底蕴的敬意——“红砖与常春藤的交响,从自由之路到思想殿堂!‘往后余生’波士顿寻根之旅!”

【灯塔山!这街景也太美了吧!浓浓的英伦风情!】

【柳总和陆总今天这身打扮,太有新英格兰学院风了!】

【波士顿!我最喜欢的美国城市!期待你们的自由之路徒步!】

【从纽约的纸醉金迷到波士顿的岁月静好,感觉整个人的节奏都慢下来了。】

镜头前,他们也换上了更契合这座城市气质的装扮。陆沉穿着一件浅灰色的羊毛开衫,内搭牛津纺衬衫,显得儒雅而知性。柳如烟则穿了一件格纹的A字连衣裙,配上一双棕色的乐福鞋,像个行走在常春藤校园里的女学生,清新又文艺。

“Hi,各位‘云游’伙伴们,我们现在所在的位置,是马萨诸塞州的首府,被誉为‘美国雅典’的波士顿!”陆沉对着镜头微笑,“正如大家所见,这里的画风和纽约截然不同。如果说纽约是美国的现在和未来,那么波士顿,则承载着这个国家最深刻的过去。”

“是的,”柳如烟指着窗外的红砖建筑说,“站在这里,你能真切地感受到‘历史’是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存在。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我们将沿着一条红色的指引线,用脚步去追寻美国**的火种,也会去探访世界顶级的学府,感受思想碰撞的力量。”

他们的波士顿之旅,从那条每个游客都必走的“自由之路”(FreedomTrail)开始。

这是一条长约4公里的,由红砖或红色油漆标示出的线路,它串联起了16个波士顿最重要的历史古迹。他们没有急着走完全程,而是决定花一整天的时间,慢慢地品味。

第一站,是自由之路的起点——波士顿公园(BostonCommon)。这是美国最古老的城市公园,大片的草坪,宁静的池塘,以及悠闲散步的市民和游客,构成了一幅和谐的画面。

“很难想象,在三百多年前,这里曾是镇民放牧的公共牧场。”陆沉为柳如烟和直播间的观众们做着解说。

穿过公园,他们来到了有着金色穹顶的马萨诸塞州议会大厦。这座由著名建筑师查尔斯·布尔芬奇设计的建筑,庄严而典雅,是新古典主义建筑的杰作。

随后,他们步入了公园街教堂,和它旁边的谷仓墓地(GranaryBuryingGround)。

这个小小的墓地,可谓是美国建国史上星光熠熠的地方。他们在一块块饱经风霜的墓碑间穿行,寻找着那些如雷贯耳的名字。

“看,这里是塞缪尔·亚当斯,独立运动的激进领袖。”

“这是约翰·汉考克,第一个在《独立宣言》上签字的人,他的签名是那么潇洒而巨大,以至于‘JohnHancock’在英语里成了‘亲笔签名’的代名词。”

“还有这边,保罗·里维尔,那位在深夜里策马狂奔,警告民兵‘英军来了’的传奇信使。”

柳如烟抚摸着这些冰冷的墓碑,心中却燃起一股热流。这些不再是历史书上冰冷的名字,而是一个个曾经鲜活的、有血有肉的生命。他们是律师、商人、银匠……却在历史的关头,选择了为理想而战。

“站在这里,才能真正理解,一个国家的诞生,不是一蹴而就的宏大叙事,而是由无数普通人的勇气和牺牲汇集而成的。”她感慨万千。

【谷仓墓地!这么多美国国父都埋在这里!】

【历史课本里的人物都活过来了!这趟旅行太有意义了!】

【柳总的感悟好深刻!这才是旅行的真谛啊!】

中午,他们来到了著名的昆西市场(QuincyMarket)。这座长条形的花岗岩建筑里,是一个热闹非凡的美食广场,空气中弥漫着各种食物的香气。

“来到波士顿,有两样东西是绝对不能错过的。”陆沉笑着说。

他带着柳如烟,在一家老字号摊位前,点了一份盛在面包碗里的新英格兰蛤蜊浓汤(NewEnglandClamChowder),和一只肉质饱满的龙虾卷(LobsterRoll)。

奶白色的蛤蜊浓汤,香浓醇厚,里面有大块的蛤蜊肉和土豆,配上被汤汁浸润得微微软化的面包,每一口都是极致的温暖与满足。而龙虾卷,则是用微烤过的、涂满黄油的面包,夹上满满的、只用蛋黄酱和柠檬汁简单调味的冰镇龙虾肉。龙虾肉的鲜甜Q弹,与面包的香软形成了完美的对比,让柳如-烟吃得眉开眼笑。

“太好吃了!这个蛤蜊浓汤比旧金山的酸面包蛤蜊汤更浓郁!龙虾卷也太奢侈了,全是龙虾肉!”她的味蕾被彻底征服。

【昆西市场!波士顿必打卡!】

【蛤蜊浓汤和龙虾卷!看得我口水直流!柳总吃得太香了!】

【美食也是历史的一部分啊!这才是地道的波士顿体验!】

酒足饭饱,他们继续沿着红砖线前行,进入了波士顿最具风情的社区之一——北区(NorthEnd),这里也是波士顿的“小意大利”。狭窄的街道两旁,遍布着意大利餐厅、咖啡馆和糕点店。

他们参观了美国独立**信使保罗·里维尔的故居,那是波士顿市区现存最古老的木结构房屋。接着,他们来到了著名的老北教堂(OldNorthChurch)。

正是这座教堂的尖塔,在1775年4月18日的那个夜晚,挂起了一盏还是两盏灯笼,向查尔斯河对岸的爱国者们,传递了英军是“由陆路”还是“由水路”来袭的关键情报。

陆沉站在教堂里,为柳如烟轻声讲述着朗费罗那首著名的诗篇《保罗·里维尔的夜奔》中的句子:“Listen,mychildren,andyoushallhear,ofthemidnightrideofPaulRevere...One,ifbyland,andtwo,ifbysea...”

柳如烟仰望着那高高的尖塔,仿佛能看到两百多年前那个夜晚,微弱的灯光在黑暗中摇曳,点燃了整个新大**立战争的燎原之火。

一天的自由之路徒步,在跨越查尔斯河,瞻仰了那艘战功赫赫的“宪法号”古帆船(USSConstitution)后,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他们的双腿虽然疲惫,但内心却被历史的激情与理想主义的光辉所填满。

在波士顿的第二天,他们将主题从“**历史”转向了“思想殿堂”。他们乘地铁跨过查尔斯河,来到了与波士顿隔河相望的剑桥市(Cambridge)。

这里是两所世界顶级学府——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MIT)的所在地。

当他们走进哈佛大学那由红砖墙环绕的哈佛园(HarvardYard)时,立刻被那浓厚的学术氛围所感染。古老的建筑,静谧的草坪,以及来来往往的、抱着书本、讨论着问题的学生,都让这里显得像一个与世隔绝的**塔。

他们加入了学校组织的免费导览团,听一位风趣幽默的学生导游,讲述着哈佛的历史与趣闻。他们来到了约翰·哈佛的雕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

【www.258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