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厥的将士培养体系,其实比较复杂。
简单来说的话。
这是一套建立在大唐学制基础上的一个体系,其与大唐的学制,是息息相关的。
大唐如今。
建立了一套县学、州学和太学的三级学制体系。
凡是年纪未满十四岁的少年,都必须进入县学之中学习,在学习期间,朝廷会承担其日常伙食和住宿,甚至给予一定的补助。
而且朝廷还充分的考虑到了有些百姓家中困难的情况。
所以一年到头的农忙时节,都不会开课。
也就是三月份、五六月份和**月份,这几个月县学是不开课的,也不会再强行规定学生必须来上学。
这么做的目的,其实很简单。
就只是为了让大唐的识字率提高上来,为了让大唐百姓的整体文化水平提高上来罢了!
而年满十四岁后,朝廷就不再强行要求少年上学了。
可以继续选择在县学中进修。
同样,也可以选择就此结束学生生涯,回家干活,或者是学门手艺谋生之类的。
但留下来的人,接下来就要开始准备升学考试了!
没错。
在这套学制体系当中,是有升学考试这个概念的。
考试每年一次。
在升学考试中位列前茅者,就可以前往州学进修,从而踏上科举的第一步!
至于考不上,也不需要慌。
反正考试每年一次,考就完了,只要不是天资特别愚钝,或者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那么其实都有机会。
从十四岁,到二十岁。
这六年间,选择留下的学子,可以继续在县学之中学习,并参加升学考试。
但是。
在年满二十之后,就不能再呆在县学里了。
不过却还可以继续参加一年一度的升学考试,拿到相对应的功名。
可实际上。
绝大多数真正有天资,早在二十岁前,就已经考上州学了。
剩下的这帮人虽然不免有沧海遗珠的出现。
可更多的实际上就是臭鱼烂虾,不思进取,整天糊弄了事,自然不可能考上州学。
而李厥的士卒培养体系的开端,就
定在十八岁!
十八岁。
这是一个很好的节点。
这个岁数的人参加升学考试也已经年满四次了,年纪也不小了,压力都会非常大。
所以。
李厥给了他们另外一个选择。
那就是字面意义上的弃文从戎,不再继续追求科举,而是转变方向,进入大唐在各地的讲武堂分校之中进修!
“依儿臣只见。”
“我大唐现在的县学、州学、太学制度非常好,既然如此,不妨试着把讲武堂也照着这个样子改革一番!”
“在各州设置讲武堂分校。”
“专门招收年满十八,有一定文化水平,且家世清白之人入讲武堂进修,随后层层选拔!”
“选拔持续四年,位列前茅者,可以进入长安讲武堂中进修。”
“至于其余的学员,则可以顺势参军,成为我唐军种的一员,日后靠着战功,同样可以继续晋升!”
一番话说完。
大殿上的大多数人,其实都理解了。
正如李厥所说的那样,这是一整套比较复杂和完备的体系,只要一步步的推行下去,那么,唐军的战斗力非但不会下降,还会逐步的增加!
识字,其实是很重要的。
因为如果识字的话,就可以学习各种写在书本上的兵法,从而提高普通士卒的作战水平。
而更关键的。
则是这套体系在培养了大量优秀的普通将士之外,还培养了一群低阶军官!
“在各地讲武堂分校拔尖者,进入长安讲武堂进修。”
“进修结束后。”
“可以按照不同的成绩,给予不同的职位,但是最高也只能是队正!”
在大唐的官制之中。
队正出于倒数第二低的武臣,官阶为正八品上。
只不过虽然看上去官阶很低,但寻常普通县城的官员,有不少都不到正八品上!
所以这个官位,不算低了。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
【www.258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