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清与将连云唤上来,三人团坐在露台上闲聊。
碧芜对皇家辛秘如数家珍,原来这二皇子和太子即大皇子乃先皇后所生,但如今的皇后宠冠六宫十数年,又育有三子一女。众皇子之间已分成三派,太子党即是太子和二皇子;三皇子和四皇子是双生儿,却从小不和,三皇子与五公主同一阵营,四皇子则与最小的六皇子同一阵营。彼此之间争斗不休,搞得大齐皇宫内乌烟瘴气。
此外还有几人与大齐皇室关系颇为紧密,一位是皇后的外甥女千昭,被皇宫内外称为奇女子,年方二十便入内阁,有望成为三国间第一位女相;一位是楚俞,也就是这次来到大魏的使臣,他是丞相之子,与二皇子素来亲近,也是太子党,在朝中颇有声望。还有一位女将军潇南,曾平定漠北战场,传闻其实力可与桓俭、萧迦叶匹敌。
“不过各路人马说辞不一,大齐的人说潇南和萧将军不分伯仲,大魏的将士们都说其功力远不及萧将军,但那场战役在潇南赶到之前,将军已大获全胜,究竟两人武力相差多少,大家都没有实证。”
碧芜是桓家暗卫的首领之一,比桓清与长四岁,是大魏和南越战争中的孤儿,尚在襁褓之中就被萧漪清捡到,自小被暗卫组织教养长大。五年前,碧芜来到桓清与身边,一边负责情报联络,一边在她身边作为贴身侍女和护卫,两年前,上任首领远嫁,她才接任。
因桓清与一向不太计较主仆之分,故此刻三人月下闲谈,碧芜挑了些无关紧要的奇闻逸事来消遣,比如千皇后原是二十年前的数典阁美人榜榜首、三皇子和四皇子是早产儿,以及五公主和三皇子各自数不尽的桃色传闻......听得桓清与和连云瞠目结舌,大开眼界。
“远嫁大齐一事,凶多吉少。一旦陷入皇室纠纷,胜,或许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败,则是香消玉殒,万劫不复。”桓清与感慨道,“听闻舅舅在宗室旁支中挑选了一适龄女子作为和亲公主,此事对于在朝中无所作为的父兄来说自是一大功绩,于她自己而言,却是一个迷雾重重的未来。”
“此次和亲,原定是嫁给大齐太子,这位太子倒是颇有仁德,很受朝臣拥戴,说不定是一位不错的夫君,也算不幸中的万幸。”碧芜说道。
“但愿如此吧。”桓清与道。
因自小听着母亲征战沙场的故事长大,她一直认为自己长大后也会和男子一样屹立朝堂,或驰骋疆场,嫁娶之事,好像离她很远。但今年她已年满十七,掰着指头数数,却也不远了。
耳边忽然响起那句“璞玉之资,奈何蒙尘”......不过一瞬,她摇了摇头,眼中只余夜空中一轮朦胧月。
/
尽管从小出入皇宫,桓清与亦极少看到像今晚这样的宴会。
或许魏帝想彰显大魏如今的强盛富庶,特意钦点容铉来主持宫宴。看到金碧辉煌的殿堂,她也不得不感慨主持这类盛大宴会应该是容铉的看家本领,三国之内,无人能与之争锋。
宴会在风华殿举行,殿内宽阔敞亮,入目便是雕梁画栋,玉阶碧台,左右两面石壁上绘有名家壁画,或嫦娥奔月、洛神升天,或庄周梦蝶、屈子远游,色彩大胆瑰丽,飞驰想象,人物神形兼备,衣袂飘风。
殿中两边各可容纳数十张食案,每两张食案之间有一台烛架,加上梁上顶灯、墙边壁灯,将整个风华殿映成一片灯海,恍若白昼,又比白昼更迷蒙绚烂。
玉阶之上,魏帝坐于居中主位,左下首依次是许后、太子及其他皇子公主,右下首则是容贵嫔、元嘉公主及其他嫔御之人。
往下殿中左边留了一列坐席给大齐使团,旁边为许氏、桓氏、华氏等,右边则为容氏、山氏、萧氏、齐氏等。第一排自然是各士族掌权人,萧府定国公因年迈并未出席,故萧迦叶与容铉、山洵等人同坐一排,桓清与和桓俭一起坐在桓宣后一排。
食案上也是雕花饰玉,极尽风雅,一盘蜜饯、一碟核桃杏仁、一盏果酒,水果则鲜桃、雪梨、红李各一份,都是春季早熟的品种,新鲜可口,正餐还未上,已是色香味俱全,令人垂涎欲滴。配上案边一枝带露桃花,令人于殿内亦觉春色宜人,悦目赏心。
待众人皆已落座,桓宣作为大鸿胪主持本次宴会,请大齐使团入殿。
二皇子的美人之名远扬三国,殿中之人莫不好奇他究竟是何长相。正好桓宣离开坐席,桓清与的视线毫无阻挡。她稍微凑近案前,有些翘首盼望的模样,忽觉身上有道冷冷的目光射过来,转眼一看,没发现什么异常,只是对面的萧迦叶一袭华服,面如冠玉,神情却冷峻淡漠。
她正奇怪,耳边听得桓俭轻声笑道:“你也如此倾慕二皇子容貌?”
桓清与意识到自己表现有些露骨了,立即正襟危坐,回道:“传闻太盛,不免有一点点好奇。”
话音刚落,就见大齐使团一行自殿外走来,当前一人着一袭华贵白袍,金丝绣花,衣上有大齐的玄鸟图腾,广袖随风,衣摆曳地,远看如凤鸟振翅,近看若玉莲风生。
此人路过桓清与身前,她才看清其长相,五官精致华美,一双丹凤眼灵动妩媚,鼻子高峻挺拔,薄唇形状优美,一笑却又冷艳精明。这一眼,她明白了为什么见过他的人都将他的美貌如此传颂——慕容隽其人,太过明艳张扬了。
论及大魏的美男子,容珩、萧迦叶、桓俭等人无不生得五官精美绝伦,身姿修美。但实在无人像他一般如此了解自己的美,并毫不掩饰地绽放、倾泄出来,像一朵春潮带雨的重瓣芍药,用它的清媚无双,热烈拥抱整个天地,直至天地为之炫目,为之倾倒。
“大齐慕容隽拜见大魏皇帝陛下。”
因三国皆已称帝,慕容隽没有在称呼上作文章,倒是彬彬有礼地向魏帝见礼,其身后的使臣楚俞等人相继拜见魏帝。楚俞其人也风度翩翩,只惜在慕容隽如此出场的映衬下,让人忽略了他的存在,目光由始至终都被中间那只白凤凰给吸引了。
魏帝没有被他的惊艳出场影响半分,保持着帝王气度,颇为亲切地唤他平身,并欢迎他的到来。慕容隽则客气地回了一车轱辘场面话,盛赞大魏之人杰地灵,物产丰饶,臣民热情好客,尽显大国风范。一番说辞,竟衬得一向能言善道的大鸿胪桓宣质朴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
【www.258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