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州的几位乡贤,王维已经了解过一圈——
成文学是当地最有钱的。
往坏里想,在这里做门客,俸禄能省下来不少;往好里想,他应当颇有人脉,找找关系,推荐回去当京官指日可待。
王维信心十足,继续向前。
成文学一见到王维,特别热情。
王维注意到对方上下打量他的眼神,总比当年受到的冷眼要好。
一番交谈过后,他们二人似乎一见如故。
成文学在王维身上看到他当年的模样。
他年少的时候,巴不得把全部身家都穿在身上,去给公卿做门客。即使不懂音律,也要附和两句。
三杯两盏淡酒,成文学敞开心扉,对王维说:“不过,我没你这般才华啊。诗倒是会写几句,但是乐器没机会学,书画更是摸不到窍门。”
没等王维恭维,成文学摁住他,接着说:“那时候少年意气,在公卿家里什么都敢评判一番。要说起游侠,我认识得不比你少,而且交情还更深……你信不信?”
王维想要讨好对方,刚刚才提起游侠往事,但现在听他的语气,不太对劲啊。
“王侯有事我出力,义士有难我疏财。”成文学叹了口气,“你在太乐署的事,我之前听说了。你呀,太重情义了啊。”
重情重义,为他人着想,相互援引,为熟人引荐……仕途跟这些都没有关系。
王维刻苦努力,锲而不舍,可他的善心却换来这般下场。
这番苦难,成文学都看在眼里。
【使气公卿坐,论心游侠场。中年不得意,谢病客游梁。】
因为他当年和王维处境相同。
为人真诚,自然说话太直,会得罪人。仗义相助,乐于助人,反而被人当作理所当然。
人到中年,成文学官场不得意,他只好拿生病当借口,推辞离去。
成文学对王维好言相劝。
那些在京城的潇洒公子,全都出自门阀世家。他们家有田产,而且家学非常,早早就能门荫入仕,年纪轻轻担任要职。
“这些人啊,小时候刚刚启蒙识字,估摸着就能说清自己之后的官职。”成文学慢悠悠地给王维添了杯酒,“家里面没人,谁能任高官。他们根本看不见我们这种小地方的人,连乡贡都机会都没人推荐,更别说能见圣人一面。”
王维拿起酒杯,一口闷了下去。
【在《济上四贤咏·成文学》中,王维塑造了一个豪爽正直的人物形象。但是这种性格的人,文学才华再高,也很难在朝中有一席之地。】
【因为唐朝,承袭南北朝遗风,世家大族占据统治高位,其中以“五姓七望”最为显贵。王维出自太原王氏,正是“五姓七望”中的一支。】
【自北朝发展而来的世家大族里,以“崔、卢、李、郑、王”五姓最为尊贵。他们从汉朝伊始便冠冕不绝,而后以婚姻为纽带,“将相多尚公主,王侯亦娶后族”,在朝堂互相提携,声望日益煊赫。】
【世家大族在朝廷上势力滔天,他们的妻女同样受益。“妇人多幸,生逢今世,举朝略是无妾,天下殆皆一妻。”】
【……等一下,那句引用是哪儿来的?你帮我查一下好不好?
是《魏书》啊。竟然不是野史。
诶?我看这句话和正文不相关,才来问你的。你怎么反而把整句话放PPT上了?
你能想到合适的排版,上面放什么都由你。】
【李唐皇室亦是出自“五姓七望”中的陇西李氏。】
【即使改朝换代之后,唐太宗李世民看到那些北朝世家早已衰微,家中无一人做官,却仍然自称士大夫,愤怒却又无可奈何。只能嘲笑他们婚嫁之时索取天价聘礼的行为,是拿名望做买卖。】
【李世民实在气不过,于是强行干预,令人编《氏族志》,定期修撰并排名,借此打压世家声望。此后,唐高宗李治列“七姓十家”,下令禁止相互之间通婚。】
【然而李治的禁婚诏,效果暂且不提,反倒是给了门阀大族自诩“禁婚家”的说辞。甚至日后“关中郡姓”逐渐崛起,即“韦、裴、柳、薛、杨、杜”六族势力更胜,在门第上仍处在“五姓七望”之下。】
元稹看着百炼镜上各个郡望所在地的舆图,一下子愣了神。
单看这首诗的字面意思,元稹以为王维拿济州的乡贤成文学当楷模。
幸好天声聊起门阀世家,要不然元稹真以为王维一直走的是攀附投靠的路子。
王维对荣华富贵的不屑,以及对攀龙附骥的鄙薄,简直是太含蓄了。
【……你在电脑上查什么呢?唐代这几个门阀出了多少个宰相?哇哦,他们当中不少人同样是进士科出身。
现在你开始觉得进士科考试前能行卷是好事了?立场坚定一点啊,说变就变可不好哦。】
【……因为唐朝科举不覆名,本来就是可以从亲戚里挑熟人,行卷若是有效,选几个有真才实学的,还能打压一下门阀世家……这个思路我从来没想过。但说起公平,就不能直接一气到底匿名阅卷吗?】
【……是,改革一向不容易。不过,你看我们盘点的十大贬谪诗人,姓氏还挺丰富的。客观来讲,这就是在朝廷之上无人提携援引的下场。】
【纵使门第再高,虚名不能果腹。世家大族的子弟若想为官,运气好则门荫,才学够则科举。否则做个普通小官或者节度幕僚,还不如在家靠祖上的赐田。】
【在这样的成长环境下,叠加唐朝道教盛行,王维和许多世家子弟,心中一直同时存有入世和归隐两种相互矛盾的心理。】
【王维《济上四贤咏·崔录事》】
【解印归田里,贤哉此丈夫。少年曾任侠,晚节更为儒。】
“这是理想生活啊。”刘禹锡对王维诗中描述的人生,很是羡慕。
然而他一直盯着百炼镜,镜上的画面变来变去——
一会儿是王维的诗,一会儿是大唐的舆图,再看一眼是门阀世家的介绍,回过神来成了一条条看不明白的书名。
柳宗元在他身边,同样目不转睛看着镜子。终于等到镜中画面又一次停在《济上四贤咏》时,他仔细读了一遍。
“有几人能这么幸运?”柳宗元的重点再后两句上,“我们在曲江宴上听到天声,可就没这种顺顺当当的气运了。”
“谁说不是呢。”刘禹锡的语气透着悲凉,但他很快振作起来,“正好给了我们行侠仗义的机会。”
柳宗元颔首:“这镜子就是让我们帮人解决曲江宴上的事情啊。”
“帮谁?”
显而易见,百炼镜正是用来解决朋党。知贡举和进士向来因“座主门生”共同进退,随皇帝同来的“河东裴氏”自有姻亲故吏。
相互之间利益交织,朋党一事哪儿是他们一时能看得清的。甚至和他人沾点关系,就被诬陷为对方那一派。若是报答对方提拔的恩情,也成了无法挣脱的枷锁。
柳宗元的父亲当时就解释不明白。
他现在当然不敢妄动。
面对刘禹锡灼灼的目光,柳宗元答道:“两人争执,难分伯仲。我们再问一个人。”
“问谁?”
“陆贽陆相公。”
柳宗元见刘禹锡毫无反应,便加以解释:“因为崔君说他很厉害,去年慧眼识人,除掉了朝中朋党。就靠他了!”
怎么就靠陆贽了?重点是这个吗?
确保他们能和宰相说上话,才是需要先考虑的事情吧。
陆贽能当上宰相,自然有所长处。用不上引用他人的评价。再说……
“崔君是谁啊?”刘禹锡问。
“啊?你不认识崔君吗?就是崔群,字敦诗。他温和有礼,不像我有时候刚柔不常,他为人正直,对人评价自当很是诚恳。”
刘禹锡追问:“他去年进士及第?”
崔群和陆贽正是座主门生的关系。
柳宗元打消了方才的念头。
百炼镜的用场,谜底当然也在镜面上。
刘禹锡指着镜中画面上一条条的书名——
《给秦始皇盘点祸国昏君》
《给汉武帝直播八卦野史》
《给唐太宗推销养老保险》
刘禹锡思考了一下,问:“如果说……百炼镜的本意是让我们多关注一下圣人呢?”
柳宗元心领神会:“若朝中真有结朋党,也是皇帝纵容的。我们不能坐视不管。”
此话说的没错。
百炼镜如今在他手中,加以利用改变形势才是。
“你想怎么做?”刘禹锡问。
柳宗元非常从容地回答道:“先和上面说一下。”
“可是谁会听呢?”
“你给圣人行卷过呀,”柳宗元有理有据,“接着上书。”
打住。
刘禹锡不想再来一次。
【遁迹东山下,因家沧海隅。已闻能狎鸟,余欲共乘桴。】
济州,天气渐冷。
五天回朝,不指望了。
五个月嘛,王维还是有点自信。
他吸取在成文学宅第的经验教训,改为朴素的打扮。
临出门前,王维停下脚步,转身回去拿上扇子,再给腰间挂上玉佩。
穿得像个乡野村夫,气质上就不能等同。
王维这次要去拜访济州的郑山人。
先前久闻郑山人的大名,他居家著书,已有万言。
到了他的家中,王维没想到遇到了另一位客人。
郑山人好酒,然而身边的人却说喝酒伤身,所以请来霍山人帮忙看一看。
霍山人这副打扮?可是乡里的神医?
王维很是疑惑。
只见霍山人品起酒来,皱眉沉思,随后向郑山人问起药名。
郑山人一脸厌烦,摇头说霍山人想得不对,转身让王维来猜一猜看。
王维不爱喝酒,但回想起当年在王公贵族的宅邸做过的那些事,还不比今日。
他举起酒杯,先闻气味,再小口一尝,而后含在嘴中,慢慢咽下去。
原来是药酒。
竟然是药酒!
王维大胆一猜,没想到蒙中了。
沉郁的郑山人脸色一变,眼里有光。
“这个药加价卖。”郑山人吩咐道。
霍山人点点头:“绝不准讨价。”
郑霍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
【www.258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