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远廷的话让众子女纷纷点头,但这时机到底在哪,几个孩子却有些苦恼了。
宋远廷见状,不急不缓的开口道:“眼见着就快到除夕了,按惯例,京中皇族以及三品以上的高官都会在这一日入宫赴宴。
先前祭祀燕王便因禁足没能参与,对于成年皇子来说,这可不是什么好信号。
若他再缺席如此重要的宫宴,无疑会进一步削弱其地位。
这个道理咱们懂,燕王懂,陛下更懂。
所以,除夕宫宴就是一个极好的时机,此时助燕王解困,那是顺势而为。
既能给燕王送个人情,又相当于给陛下个搭了个台阶。”
几个儿女闻言点头,一家人简单商量了各自要做的事情,才各自回房。
年底,宋家先是通过一些与宋家交好且与燕王派系并无明显瓜葛的中立官员,在非正式场合,“无意”中提起年关祭祀的重要性。
感慨“天家团圆,独缺一子,终是憾事”,言语中流露出对“陛下慈父之心”的理解和对“皇子思过或已有所得”的猜测。
这种言论看似无关痛痒,却像种子一样,悄然在朝堂**中播撒。
而后,五郎在处理一些无关紧要的宗室文书时,“偶然”发现了一则前朝旧例。
某位被先帝训诫的亲王,因在重大祭祀前上了一份言辞恳切的《罪己疏》,深刻反省。
最终打动了先帝,准其参与祭祀,后该亲王果然洗心革面,成为一代贤王。
五郎“无意”中将这则旧例在同僚间谈起,引发一番对“教化之功”的讨论。
这则旧例很快通过各种渠道,传到了某些关注此事的御史和翰林耳中。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宋远廷秘密联系了燕王阵营中一个相对低调,但能直达燕王耳目的官员,周铭。
他没有亲自出面,而是通过极其隐秘的渠道,向周铭传递了一个“建议”:
燕王殿下若能在此刻上一道《祈恩疏》,不必辩解夏侯桀之事,只深刻反省自身。
并恳请陛下在除夕时允其出府,向陛下叩头谢恩,以尽人子之孝。
疏文语气务必至诚至恳,甚至可主动提出祭祀后愿返回府中继续思过。
宋远廷料定,以燕王的傲慢,起初必不肯如此“卑躬屈膝”。
但廖沉等谋士在分析当前不利局势后,会权衡利弊。
果然,燕王起初大怒,认为这是奇耻大辱。
但在廖沉的苦苦劝说下,特别是点出“此乃当前唯一破局之法时,燕王最终勉强同意了。
于是,一道言辞恳切的《祈恩疏》,在除夕前几日,递到了御前。
皇帝看着燕王的奏疏,又听闻了朝野间的些许风声,沉吟良久。
燕王主动认错的态度以及朝野期望皇家和睦的**,都让他找到了释放燕王的合适理由。
最终,皇帝下旨,称燕王“悔过之心可悯”,特准其参加除夕宫宴。
圣旨一下,燕王府门前的御林军便尽数撤了。
燕王解禁次日,宋远廷“恰巧”在宫门外遇见了满面春风的周铭。
周铭自然是千恩万谢,虽未明言,但感激之情溢于言表,并暗示燕王殿下希望能当面致谢。
宫宴后的一个傍晚,燕王的车驾竟真的出现在了宋府门前。
没有大张旗鼓,但亲王规制的马车本身就已足够引人注目。
燕王此行,只带了廖沉一人,姿态摆得颇高,既是屈尊降贵的感谢,也是一种无形的威慑。
宋远廷闻报,并不意外,从容出迎。
府门开启,只见燕王一身墨色常服,外罩一件玄狐大氅。
他负手立于门前,并未急于进门,而是微微抬着下巴,打量着宋府的门楣,眼神中带着一丝挑剔与审视。
廖沉紧随其后,依旧是那副低眉顺眼的模样。
“不知燕王殿下大驾光临,有失远迎,还望殿下恕罪。”
宋远廷上前,依礼**,语气平和,不卑不亢。
燕王这才将目光落到宋远廷身上,扯了扯嘴角,露出一抹算不上笑意的弧度:
“宋先生不必多礼。本王今日得闲,故而过来走走。
怎么,宋先生不请本王进去坐坐?”燕王的语气中带着居高临下的随意。
“岂敢,殿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
【www.258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