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丰收
丰京的世家贵族五月忙着赏花踏青,北境的百姓们正在忙着收割小麦,又到了一年一度麦收季节。
楚怀北依旧安排了巡防队,以防蒙古突袭。她时不时的亲自去军屯看人收麦,与去年相比,今年的收麦速度加快了不少。
用了耧车播种,不仅是进田撒肥方便,不用担心踩踏麦苗,现在收割时也十分便利,家中主力将麦秆割倒,成小捆摆放,妇孺跟在后面用草绳捆扎,一行一行,井然有序。
楚怀北发现今年田间遗留的麦穗都比往年少很多,麦秆强健,断枝减少,谷穗饱满程度也提升上来了。
楚怀北预测见年亩产定能比去年高,至于多少,看后面陈司农的统计。
军屯人人脸上带笑,即便还没有称重,但是每亩的麦秆已经比去年多运了几车,说明今年产量定会比去年高。
忙碌一个多月,麦收结束。
张家村用耧车播种的那几户人家,在麦子晒干称重后,发现比去年每亩多了将近二十斤。家中田地多的,直接多了好几百斤的麦子。喜的脸上整日挂着笑容,逢人就夸王爷厉害,还好当初听了王爷的话,才能多收这么多麦子。
村中其他人看的眼热,纷纷找村长帮忙打造耧车,也算是用事实说话了。
跟着镇北王府一起用耧车播种的世家,纷纷传来喜讯,家中麦田大丰收,特别是副将家中用上军屯同款沤制肥料的,比其他几家更多一成。
楚怀北一边耐心等着陈司农的数据,一边将探头探脑的蒙古军挡了回去。
不出所料,陈司农呈上来的册子里,军屯亩产达到了一百二十一斤,比去年的九十三斤多了二十八斤,直接增产三成粮食。也就是说,今年军营粮仓能比往年多三成。楚怀北:仓库有粮心中不慌。
世家们也在第一时间得到了消息,今年军屯麦子增产三成!
这让世家们都惊讶不已,不过是播种时多了两步:选泡种子和耧车下种,就让麦田能增收这么多,这楚怀北是歪打正着还是有理可依。他们藏书这么多,也没见农书上有写这个方法,再说了,耧车这个东西,就如凭空出现的一样,难道他背后养了一帮善农事的门客吗?
一时间世家之间的书信往来密切。范良第一时间就将书信送到了皇帝御案上,并将打听到的种子处理方法和耧车图纸一并附上。皇帝看完也在推测镇北王哪来这么多有利于农事的方法,他是不是真的在府里养了厉害的门客。如果是真的,那这门客直接任命工部侍郎都绰绰有余。
皇帝放下手中的信件:“去叫工部尚书进宫。”
“是,陛下。”全公公应声出门去找人传唤工部尚书。
工部尚书周知礼在收到北境知府的密信后就知道这两天皇帝一定会找他,一直在工部衙门候着。今日见人来传唤,起身抚了抚官袍就随小太监离去。
等周知礼跪拜见礼后,皇帝让全公公把耧车图纸递给他。周知礼拿到图纸,默不作声的看着。其实他早在去年就已经收到耧车图纸,只是无法拿出来使用,丰京的世家都不屑一顾。
他倒是想用,对于这事他莫名信任镇北王,既然他敢让军屯全部按他的方式耕作,那么说明他非常自信这种新耕作方式能增产,现实也确实认证了这一点。
周知礼等着皇帝发话。
“周尚书,看出名堂来了么?”
“回陛下,臣看这叫耧车的器具应该是用来播种的。”周知礼斟酌了用词,回答道。
“镇北王府做的,镇北王比你这个工部尚书还要关注农事。”皇帝语气淡漠听不出一点情绪起伏,但周知礼知道皇帝对他有意见了。
“是臣无能,不能帮陛下排忧解难,请陛下责罚。”
皇帝看着跪在地上俯首的工部尚书,许久没有开口,直到周知礼感觉自己的膝盖已经麻木。
“起来吧,将耧车图纸再细化,并做些样车,给其他府州送去。”
“多谢陛下开恩,臣这就安排,臣告退。”得到皇帝的首肯,周知礼起身努力维持自己的仪态,慢慢走出大殿。
往工部走的路上,周知礼面无表情,仪态端庄。只不过他心里想的什么,无人知晓罢了。
世家们的心思回转楚怀北管不着也没法管,夏收结束,她要开始着手准备炼铁工坊了,并且一百位府兵已经穿插到位,有足够的人手做事。
楚怀北画了工坊图纸,跟几个善营造的府兵们沟通想法,这几个人是要派去督建的,他们需要保证工坊造的万无一失。
楚怀北依据前世的小型炼铁厂再结合现在的铁匠铺改造成新型工坊。她将沿袭前世流水线工作制,毕竟她手中只有十六位铁匠,能力还参差不齐,按一人独立完成一件的传统工作制,效率太低了些。
挑选了一个亲兵巡防的日子,将组织好的基建人员扮成商人送进了大山,一同去的还有一百位府兵,五十人驻守铁矿场,五十人驻守煤炭矿产。
楚怀北派五百亲兵每三日巡防一次,两千亲兵轮换着来。让扮成商队的物资车队,每三日送一次,这样正好两方卡上时间。
工坊建造速度很快,母亲养的这些营造工匠手艺了得,据府兵回报,这些工匠看图纸就能理解王爷的想法,他们只在旁边提点一下,一些新事物也能迅速掌握。
楚怀北内心佩服,果然自古以来都不能小瞧劳动人民的智慧。
这天楚怀北吃完早膳没有立马去军营,而是同母亲商议将庄子上半大小子送去当铁匠学徒的可能性。因为这工坊打的是兵器,想来想去除了工匠,学徒还是要捏在自己手里比较放心。这事弄不好,造反的名头就要落在自己头上,天地良心,她可没有这个念头,只是想试着打造一些她所知的防御武器,好让她在之后的战场上挡住蒙古军。
学徒也是要常年留在山中,没有命令不得私自出山,这个条件一般人很难接受,说一句不好听的,这等于把家中未来的顶梁柱抽走了,还一去不知死活。楚怀北也只是跟母亲商议,并不是强制执行,她又不是周扒皮。
太妃听着楚怀北的话,这事是不简单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
【www.258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