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十五年,长安城外。
初夏的风还带着长安牡丹的余香,却已裹不住王昌龄心头的燥郁。
新科进士的荣光闪不过朱雀门诗板,与其在权贵门庭受那若有似无的冷眼,不如纵马出长安,去看看那雄浑壮阔的天地。
如此想着,眼前仿佛已经浮现出苍茫大漠,心中甚至隐隐浮动着一个更激荡的念头:此身,未尝不可学班超。
行囊是轻简的,却也周全。诗牌,这块记载身份、供拓影留痕的玉色方牌,系在腰间,过关验证,片刻不离身。
备好的干粮硬实,耐得住长途跋涉;几味常备的药品,聊以应付风寒跌打。
最珍贵的,是那用上好松烟墨细心研成的小墨块和几卷素白宣纸——诗牌固能摄山河形貌,但胸中那一瞬间激荡的诗情,终究还需纸笔承担。
从长安出发,一路向西,过秦州。风物渐变,长安的喧嚣繁华被甩在身后,取而代之的是陇右道特有的雄浑苍茫。
王昌龄精神为之一振,兴致勃勃地使用诗牌拓下关陇险隘、古道长河的景象。他欣赏着诗牌投射出的清晰光影,颇为满意。
离长安前,曾有旧交拽着他袖子告诫:“少伯兄!塞外不比京师太平!吐蕃人狡黠,哨骑时有过境劫掠,切记勿要穿太显眼的衣裳,靶子也似!”王昌龄当时满口应承,心底却不以为然。
时值盛世,海内升平,天子威震八方。他又是堂堂进士,走的是官道,光天化日之下能有什么大危险?况且,身上这件白袍,可大有名堂。
这是他那日金榜题名后,专门在西市逛了整整一天才觅得的珍品,料子是上好的吴绫,样式端方大气,最得意的便是衣襟和下摆处那几枝用银线刺绣的梅花,银光暗蕴,行走间隐隐流动,衬得他愈发显得清癯俊逸。
此番塞上之行,怎能不穿着它留下几帧卓然不群的拓影,让长安那些士子艳羡?
官道蜿蜒,指向凉州方向。过了临洮,脚下的路渐渐变得崎岖不平,车马难行。王昌龄不得不下了马,牵缰缓行。
若是以往,他或许早已生出抱怨,可此刻,他倒觉是因祸得福。脚步慢了,正好能更细致地品味这塞上风光。
黄昏时分,橘红的夕阳缓缓沉入遥远的地平线,将广袤的戈壁染得如金熔赤铸,气象万千。
王昌龄看得如痴如醉,他想找一个绝佳的角度,将这天地熔炉般的盛景用诗牌拓下,最好是能将自己这身风雅的白袍身影也一同纳入这壮阔的背景中。
他见前方有个小小的山丘,虽不高,但视野极佳,恰好能俯瞰整个大漠夕照的场面。
“妙极。”
他小心地攀爬上去,取下诗牌,精心调整角度,连着拓了两幅光影。就在他准备拓第三幅,想将自己安置在画面更核心位置时,手中的诗牌微微震动,画面迅速模糊、晃动,最终彻底熄灭。
王昌龄心头咯噔一下。坏了,只顾着兴奋拓影,竟忘了及时给诗牌补充灵能了!
他暗暗自责,忙往坡下走,想去挂马背上的包袱里取灵盘。然而脚刚往下迈了一步,一支羽箭带着尖锐的破空声,“嗖”地擦着他的发髻掠过!箭镞的寒气激得他头皮瞬间炸起一层鸡皮疙瘩,巨大的惊恐让他重心不稳,直接从山丘另一侧滑滚了下去。
翻滚中只觉天旋地转,胳膊、腿上传来火辣辣的刺痛。刚狼狈地撑起半个身子,几把冰冷雪亮的横刀已然架在了他的颈侧和眼前。几个身穿唐军皮甲的士兵将他团团围住,眼神凶狠而警惕。
“拿下!吐蕃崽子!鬼鬼祟祟在此窥探我军布防,想打什么主意?”为首一个粗壮的队正厉声喝道。
细作?!
王昌龄惊得魂飞魄散,顾不得身上的疼痛,嘶声辩解:“军爷!误会!天大的误会!在下不是什么吐蕃细作!我乃新科进士王昌龄!自长安而来塞上漫游!方才只是在拓影落日美景!我……我有诗牌为证!诗牌上有我的官文记录!”
他挣扎着想去掏腰间的诗牌,可那队正一脚重重踏在他的后背上,剧痛让他几乎窒息。
“放屁!还想诡辩?新科进士会来这吃沙子?!”队正狠狠啐了一口,“什么鸟诗牌!兄弟们,这厮定然是想给吐蕃人传递信号!绑了!带回去好好伺候,不愁他不招!”
士兵们七手八脚扑上来,麻绳粗暴地勒进皮肉,将王昌龄捆得跟粽子一般,连他挣扎着要去够的包袱也被一把夺去。
山丘下不远处,官道旁。
一株老杨树的浓荫里,一个约过不惑之年的男子正倚着树干闭目养神。他身着深蓝色旧布袍,面有风霜之色,气质沉静。一个须发皆白但精神矍铄的老仆安静地侍立一旁。
不远处士兵的呵斥惊扰了树荫下的宁静。见主人双眉微蹙,似有不悦,老仆走近几步,侧耳细听,回来低声禀报:“主人,瞧着是前面那队的兵娃子,逮了个吐蕃探子,正捆了要带回去领赏哩。”
他微微摇头,语带不屑:“穷疯了吧,小娃娃逮个斥候都当细作嚼。”
布袍男子缓缓睁开眼,深邃的目光瞥向声音来源的方向。吐蕃细作……他见过。初时多半嘴硬,可一旦挨了军汉们的皮鞭拳头,没有不招供的。他继续闭目,不愿多事。
然而,那被捆绑之人的嘶喊却清晰地传来:
“放了我!我乃大唐进士!尔等岂敢如此!”
“进士?进士值几个子儿?能有细作头子的悬赏高?打!给我往死里打!看这小白脸皮光肉滑能撑几下!”
“杀了他!省事儿!”
“我要上告!你们这是诬陷良民!屈打成招!”
……
“细作”的声音在拳脚加身的闷响中微弱下去,却始终顽强地再次响起,带着血气,近乎吼叫地咬死了“进士”两个字。抵死不认“细作”的污名。
布袍男子睁开眼,眼中掠过一丝异色。
“骨头挺硬。”
他站起身,老仆连忙阻拦:“主人,军汉们正得意,恐不好管这闲事啊。”
他没答话,迈步走向骚乱之处。
拨开稀疏的灌木,眼前一幕落入眼中:一个身穿雪白绫袍的文士被五花大绑,鼻青脸肿,嘴角带血,尤自强硬地与那几个士兵争辩。
士兵们则兴奋地讨论着抓到一个“大鱼”,盘算着这是多大的功劳。
“这下等功必然跑不了,若审出点‘秘密’……”
“那中等功……甚至上等功也不是没可能啊!哈哈哈!”
男人的目光落在那身白袍和其上若隐若现的银线梅花纹样,冷笑出声。
“呵,招摇。”
这行头,实在不像潜行的探子。
“倒也……坦荡。”
他不再犹豫,径直走到那队正面前,挡住了他们的去路。
正沉浸在立功幻想中的队正骤然被人拦路,大为光火,横刀下意识就指向来人:“哪来的?滚开!少管闲事!”
谁知来人岿然不动,语调平静无波。
“放人。”
“放人?”队正和他手下像听到了天大的笑话,“你算什么东西?敢命令老子放走功劳?”
士兵们哄笑起来,手中横刀挥舞,眼神狠厉不善。
男人面色不变,不紧不慢地从怀中掏出一块玉色诗牌,正面亮向那队正,淡淡地吐出三个字:
“识字么?”
那队正脸上的横肉猛地一跳,瞪大眼睛看向诗牌上清晰无比的一行墨字:
云间鹳雀·王之涣。
哄笑戛然而止。刚才那故意耍弄横刀的士兵,手猛地一抖,沉重的兵刃差点脱手砸在自己脚面上,发出一声短促惊慌的吸气声。
这可是名震寰宇的王之涣!盛名早已超出诗文圈层,便是边塞军中也广有传闻!这等人物,便是节度使见了也得以礼相待!
“王……王先生!”队正脸色瞬间煞白,声音都变了调,“小人……小人有眼不识泰山!冲撞了先生!小人该死!该死!”
他慌忙收刀入鞘,带头躬身行礼,几个士兵也如梦初醒,跟着慌慌张张地行大礼,汗水瞬间湿透后背。
王昌龄被捆在地上,艰难地抬头,看向那个深蓝色布袍的身影,眼中充满了极度的震惊和困惑。
王之涣?他记得那名字,诗名彪炳当世,如雷贯耳。可……可他怎么会在此地?又为何要救自己?
王之涣对他们的惶恐视若无睹,目光落在王昌龄身上,微微一顿。
年轻气盛的脸庞,锐利如刀的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
【www.258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