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8小说网

第192章 乡试前三题


纸张薄如蝉翼,白如雪。

不愧是顺天府乡试,即便是草稿纸也是如此的质量上乘,更何况是参与乡试的举子。

庄毅一边对草稿纸赞不绝口,一边研墨。

第一场七篇八股文,题量有点大,远不如岁考、科考能比。

磨完墨,把墨条搁在砚台上,庄毅开始审题。

第一题是四书文:孟武伯问子路仁乎。

这是一道很标准的八股题目,出自《论语·公冶长篇》,但这句话不完整,后面还有一句,是孔子的回答。

答案也很有意思,就三个字,不知道。

估计孟武伯对这个回答不太满意,再一次问孔子,孔子才做出正面回答。

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仲由嘛,在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可以让他管理军事,但我不知道他是不是做到了仁。

回答的依旧模棱两可,孟武伯没再追问。

怎么理解这段话,靠后人的领悟。

朱子在他的四书章句集注,是这样理解这句话的,他说:子路之于仁,盖日月至焉者。或在或亡,不能必其有无,故以不知告之。

——子路在仁的修养上,属于日月偶尔照临的层次,他的仁心有时存在,有时缺失,没办法确定他当下是否处于‘仁’的状态,因此(孔子)就以‘不知道’来回应相关询问。

到这,算是理解了第一层意思。

接下来,第二层。

同一段落,孟武伯向孔子除子路外,还问了两个人,分别是冉求和公西华。

孔子也给出两个评价,冉求适合做诸侯采邑的总管,公西华适合在朝廷,接待贵宾,和一个与子路相同的结尾——我也不知道他是不是做到了仁。

还有第三层,当今朝廷怎么评价呢。

它给出的答案是,见治世之才易见,而本心之德难全也!

——这是感慨,接着对整个段落进行解释,最后才是总结。

当今儒者,对此的总结:仁蕴于心,人不能知;而才见于外,人所易见。所以兵农礼乐,可以随才而器使之;而求仁之功,则惟在独知之地而已。

强调了儒家‘慎独’的重要性。

理解这些,庄毅提笔蘸墨,便开始动笔。

三贤之仁未可知,圣人于可使中慎言之焉。

这一句是破题,可以说是非常标准的破题——三位孔门弟子的仁是否达到,我也不知道;圣人也只是从他们各自才华的层面评论,体现了圣人慎言的严谨态度。

破题后,庄毅将毛笔在砚台里蘸了一下,继续往下写:

盖仁之道难言,三子之可使者具在,而仁则皆无以知之矣。

圣人之慎言仁也,即圣人之言仁之。且吾人亦岂能以无本之学,出而为用于天下?

……

甚矣,仁之难也。不然,千乘大国也,家邑之宰至剧也,宾客相望也,如三子者,顾不足多乎哉!

不到一炷香的时间,庄毅就将第一篇八股写完。

随后,他把写满字的草稿纸在桌上晾了会,免得墨汁流淌沾染了试卷。

在晾晒草稿纸的时候,庄毅接着看第二道题目。

第二道题:子华使于齐,这是出自《论语·雍也》,孔子在这段说出那句著名的话,君子周急不继富。

就是说,君子有余,是周济急需的人,不是给富裕的人继续增加财富。

如果只看到这一个层面,还是低了。因为针对这个,朱子在他的章句里写了一大段的话。

特别是程子的话,分量最重。

庄毅正回想的时候,一个考官刚好从他的号舍面前路过,看到他写出了一篇八股文,顿时起了好奇之心。

从年龄上,考官可以轻易判断出,这个号舍的考生是庄毅。

因此,在好奇之外,又多了一层期待。

考官知道题目,想看看名扬天下的奇才少年,会怎么破题。

他往号舍边上一站,眼睛就看向草稿,瞬间瞳孔放大,在心里念完后,给出一个评价:看得细微透彻,对于仁道难以两全的地方,也全写出来,以后再有人解题,也不能超过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

【www.258xs.cc】